乌台诗案(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wuxianliuxs.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随着王安石淡出中央,神宗开始亲自推行改革落实新法,套用一句很时髦的话就叫做“要把改革进行到底”。

王安石在的时候,国库收入增加,实现了“开源”。王安石离开后,神宗琢磨起了如何改革官制减少官员数量,实现“节流”。

如何裁撤冗官是个大问题,一旦做不好与官僚集团矛盾激化,将会对皇权造成严重威胁,神宗在元丰初年一直没敢贸然启动官制改革,害怕引起动荡。

神宗害怕皇权受到威胁,但偏偏有人主动威胁皇权。元丰二年四月开始,不断有谏官上疏弹劾远在湖州任职的苏轼,说苏轼诽谤朝廷,攻击新法。

说起来,距上次神宗看到苏轼的名字已经过去了八年了。八年前,前途无量的阁臣苏轼因不满新法自请罢官去了外地做官,而他这八年在外地任职期间可以称得上是颇有建树。

离京之后苏轼第一站去了密州(今山东诸城市),接着调任徐州。在徐州时恰逢黄河水灾,暴涨的洪水冲到了徐州城脚下,下属都劝苏轼赶紧逃命,苏轼严厉说到,

我是此地父母官守城有责,绝不能丢下徐州城不管。

在苏轼的调度安排下,徐州当地的驻军也参与进抗洪抢险,为了减少洪水向城内灌注,苏轼带领大家冒死把沙袋堵在城外漏水的缺口处,这样大水一来把沙袋压实,反而把缺口堵的紧紧的,大大减少了城墙渗水。

不辞劳苦的巡查加上智慧再加上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最终徐州城百姓在苏轼带领下挡住了洪水的进攻,城市安然无恙。

抗洪抢险完了之后,苏轼又在徐州修建了一系列的抗洪工事,接着奉命调任湖州,就任湖州知州后,苏轼依惯例给朝廷上了一道谢表。

就是这道谢表,掀起了谏官们对苏轼的攻击浪潮。弹劾苏轼的谏官实在太多,其中头衔最高的是御史中丞李定。

李定这么恨苏轼,要说也跟苏轼自己作妖有关。当年李定母亲去世但新法施行走不开,旧党就弹劾李定不服母丧赖在朝中不走,这事儿本来跟苏轼半毛钱关系没有,可苏轼就是看不惯。

行,你看不惯你也写奏疏弹劾李定,苏轼偏不,写文章嘲讽李定。苏轼的文坛地位大家都懂的,他要是明着来可能还不算啥,他这么一嘲讽,李定出名了。但墙头挂粪桶,出的名臭名远扬,李定恨不得亲手宰了苏轼。

回到谢表本身,苏轼在谢表里说,

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李定就说了,不适时?现在正是新法实行的年代,怎么就不适时了?朝廷里新进的官员都是新党,你苏轼不能追陪是几个意思?不还是反对新法吗?老不生事又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你们旧党受了委屈,现在不敢吭声,只能委曲求全的生活吗?

苏轼的《答湖州谢表》我看过,文辞优美语言精练,文章的主要意思是陈述了自己才疏学浅不能在朝中胜任,只能在地方上做一些微小的工作报答皇恩。

要说这文章好吧,确实好,大家可以搜搜百度就能搜出来,苏学士的文笔真的是太好了,才华隔着屏幕都能溢出来,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内涵与韵律俱佳。

要说这文章不好吧,说实话有点儿酸,读完了都能感受到苏轼这个大文豪的酸味儿,皇上啊我这水平是真不行啊,我就活该在各地辗转,朝廷里只有你相中的那些人才有资格执政,我肯定是不行啦。

就差给神宗说,皇上啊你咋就那么喜欢王安石呢?你咋就不喜欢我呢?我跟王安石你选一个吧。

酸不溜秋的苏东坡叫人忍俊不禁,可到了谏官那儿就不是忍俊不禁了,是赶尽杀绝。

以李定为首的台谏官员对苏轼实施了添油加醋式的弹劾,并且在奏疏里发挥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拼了命的泼脏水,终于让神宗觉得,苏轼是不是真的有问题?

真的假不了,为了把事情调查清楚,神宗安排御史台亲自办理此案,把苏轼从湖州请回来,好好唠唠。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台派人千里奔赴湖州,带回疑犯苏轼回京,将其投进了御史台狱。御史台在汉朝时种了很多柏树,又有大量乌鸦在树上筑巢,所以御史台又称乌台,苏轼因诗文下御史台狱,此案又称乌台诗案。

苏轼被下狱后,谏官们发挥了掘地三尺的精神,把苏轼以前的大量诗文都揪了出来,生拉硬拽的把其中词句定为攻击新法、攻击朝廷的罪证。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