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1章 各有算计(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wuxianliuxs.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连张永跟小拧子都见不到皇帝,杨一清跟朱晖就更没机会了。

兵马从紫荆关起行,本来杨一清还打算去找正德皇帝奏禀一些事,但才到小拧子这里就已经被挡驾。

“杨大人莫要勉强,陛下昨晚休息得不好,目前正在休息中!”小拧子道。

杨一清道:“但涉及地方平乱事宜……”

小拧子叹道:“这些事有沈大人主持,用得着杨大人来担心吗?杨大人有所疑虑的话,可以直接去请示沈大人,兵部自然会将所有出兵事项都安排好,这不……胡大人已决定留下来了?现在胡大人已经是陛下亲自委派的负有平匪重任的钦差大臣了呢!”

这次回京城的人中,虽然包括朱晖和杨一清,却不包括胡琏。

胡琏直接从宣府巡抚转任河南巡抚,专司负责清剿地方盗寇和民乱,至于所用兵马并非对鞑靼之战的百战雄兵,而是从杨一清和朱晖调遣的京营官兵中选拔,这些人马因为并非沈溪嫡系,以至于战斗力明显跟之前胡琏统率的兵马差一个数量级,胡琏没有多大自信能快速平乱成功。

不过此时胡琏却在着手准备。

按照沈溪安排,平乱只是其次,用兵为辅,主要是以怀柔政策收拢灾民,尽量避免叛乱扩散,同时以地方卫所人马协助平叛等。

杨一清对此不太放心,他想去呈奏皇帝,让朱厚照明确权责,可惜此时朱厚照不想理事,生人勿近,杨一清只能放弃面圣的想法。

杨一清回到自己的坐骑前,朱晖过来问道:“应宁,你见到陛下了?”

说话间,朱晖看了看缓慢启动的銮驾,对杨一清面圣的事情并不抱多大希望,但循例他还是过来问上一句。

杨一清摇头道:“并未见到陛下。至于平乱之事,看来一切都要根据御旨所提,由胡重器负责,这件事也将由兵部来主导。”

朱晖显得很为难:“咱带兵出来说是平叛,但其实……就是来保护陛下周全的,现在征调大部分兵马前去平叛,陛下身边护送的人就少了,很难确保万无一失啊。要不,你去跟之厚商议一下?”

杨一清有些无奈,心想:“我们不但是来保护陛下的,还要来盯住沈之厚,现在人马都被沈之厚调去平叛了,你让我去跟他商议,这算怎么个说法?”

杨一清可没有杨廷和那样激进的想法,在他看来只要能保持一团和气,剩下的也就无足轻重,他可不想轻易挑起是非。

“既然陛下已做出决定,那为何要违背陛下意愿?”杨一清道,“在确保陛下安然无恙后,如今一切都应以陛下御旨为准。”

朱晖连连点头:“对对对,还是应宁想得周全,咱只要听陛下的,哪怕先前的懿旨跟陛下颁发的圣旨有所不同,也应该以圣旨为先,这不介夫跟寿宁侯那边,也只能听陛从旨意,乖乖撤回京城去了?哈哈,那咱就出发,别等了,再拖延下去的话怕是追不上!”

说完,朱晖不再跟杨一清商议,急忙往自己的马车而去。

……

……

朱厚照从紫荆关出发回京,算是波澜不惊。

紫荆关内发生的最大事情,便是沈溪、张永跟小拧子之间的三人联盟,不过这件事是在秘密中进行,就连一直盯着他们的江彬对此也基本不知情。

不过有一人却察觉到了危险,甚至将这三人联盟的细节大概都掌握,便是之前一直留在居庸关,此时仍旧没返回京城的丽妃。

丽妃不是不想回京,而是没有朱厚照的旨意,她不知自己是否该走。

小拧子离开居庸关后便杳无音讯,丽妃跟皇帝的联系就彻底中断了,至于钱宁、江彬、张永这些人,跟她没有什么深厚的交情,使得丽妃对外界的消息所知甚少,只能靠小罗子和廖晗去打探。

但这二人的地位到底不高,能探知的消息非常有限。

不过就算如此,丽妃还是得知皇帝已从灵丘取道紫荆关回京城,并且沈溪、小拧子跟张永都陪伴君前的消息。

“这下可落进沈之厚的圈套了,最怕的就是沈之厚利用内阁跟他的矛盾,倚靠司礼监去打压内阁,到时候沈之厚便可立于不败之地!”

丽妃非常气恼,觉得自己又遭人背叛。

丽妃很愿意跟沈溪建立攻守同盟,共同进退,却屡屡被沈溪拒绝,在这种情况下,丽妃开始对沈溪嫉恨起来。

“娘娘,您说谁会继任司礼监掌印?拧公公还是张公公?”小罗子在旁问道。

对于廖晗来说,司礼监掌印人选跟他关系不大,并不放在心上,不过小罗子就不同了,小罗子毕竟是太监,他未来的前途跟这次司礼监掌印人选密切相关。

丽妃打量小罗子,问道:“你希望谁来当掌印?”

“还是……拧公公吧,虽然拧公公也有私心,但他之前对娘娘还是非常恭敬的,一度做到言听计从,他上位对大家都有好处吧?”小罗子眨了眨眼道。

此时小罗子也在观察丽妃的反应,想知道自己将来是否可以跟着小拧子做事,慢慢积攒资历。

此前他就受丽妃差遣到小拧子身边做事,但实际上却负有监视之责,只是因为小拧子外出去找皇帝,才使得小罗子暂时“失业”,但若回到京城,小拧子当上司礼监掌印,小罗子便觉得自己有了发迹的机会。

丽妃道:“本宫宁可让张公公上位!小拧子这个人实在太过狡猾,简直是滑不留手的小狐狸,他能在刘瑾跟张苑掌权时屹立不倒,没点本事能行吗?若本宫相信了他的鬼话,岂不是跟你们这些庸才一样愚不可及?”

小罗子无奈地道:“奴才愚钝,娘娘您高瞻远瞩,不过张公公似乎压根儿就不是娘娘您的人啊。”

“他是谁的人不重要。”丽妃眉宇之间露出凝重之色,“最重要的,是他在陛下跟前没地位便可。”

……

……

朱厚照加快速度回京,京城这边则显得有些纷乱。

杨廷和跟张鹤龄领兵灰溜溜回到京城,他们没见到朱厚照,只是被一道圣谕给打发回来了,至于沈溪前往居庸关整顿兵马的懿旨也被驳回,等于说张太后针对沈溪下的两道懿旨都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张鹤龄跟杨廷和回朝后,第一时间去拜见张太后。

永寿宫内,杨廷和将出城后的遭遇详细奏禀张太后,张太后脸色多少有些不悦,因为杨廷和跟张鹤龄没有完成她交托的任务,甚至二人只是在得到皇帝的圣旨后便匆忙回京,在她看来没有尽到职责。

本来就是因为我儿子顽劣,派你们去保护他,结果他随便一咋呼,你们就老老实实回来了,这点儿小事都做不好,让我怎么信任你们?

不过表面上,张太后却表现得波澜不惊,还挤出一副安慰的笑容,心平气和地问道:“两位卿家辛苦了,出城这三天时间,哀家一直牵肠挂肚,如今你们可以确定皇儿确实安然无恙吧?”

因为张鹤龄跟杨廷和都没见到朱厚照,对于皇帝“安然无恙”的论断不敢轻下。

张鹤龄道:“回太后娘娘,我二人只是半途得到圣旨,并未见到陛下本人,不过以保国公奏禀应是如此。娘娘不必太过担心,如今陛下已多番露面,听说出紫荆关时身边前呼后拥,有诸多人马护送……”

张太后很不满意:“为何哀家听说,陛下留下大部分兵马交给新任河南巡抚胡琏统辖,让他领军平定地方盗寇?”

话语里听不出有指责的意思,张鹤龄这边不太明白,但杨廷和却是心思缜密之人,自然知道自己没有完成张太后的交托,想让张太后对自己刮目相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当即回道:“太后,是否再次派出人马,半道迎驾?”

张太后脸色转黑,似在怪责杨廷和没把事情办好,最后微微摇头:“算了吧,既然皇儿亲自下了御旨,那哀家还能说什么?只要他平平安安回来就好。”

或许是因为自己的亲弟弟也是这次差事的经办人,张太后并没忍心多怪责,怕影响张鹤龄在朝中的地位。

张太后道:“皇儿的身体状况,京城这边不太清楚,派太医过去看一下应该可行吧……寿宁侯,你劳累了几日,先回家歇息,哀家有话要跟杨卿家说。”

张鹤龄本身只是出京执行任务,在发现自己姐姐态度冷漠时,也意识到自己差事没做好,张太后只是没说他而已。

张鹤龄看了杨廷和一眼,行礼告退。

随即张太后将身边太监和宫女屏退,如此一来永寿宫大殿内只剩下张太后跟杨廷和二人。

……

……

永寿宫安静下来,张太后的脸色仍旧不太好看,不过她也没有继续怨责杨廷和的意思。

张太后问道:“杨卿家,之前寿宁侯在,有些事哀家不便相问。现在只有哀家跟你二人,你且说,此番是否兵部沈尚书在暗地里做出什么举动,逼迫皇儿做出如此安排?”

或许是这件事真的触怒了张太后,张太后考虑到弟弟跟杨廷和很难违背皇命,自然要从出处找根由。

此时其实是杨廷和攻击沈溪的最好机会,但他却有些迟疑,因为他知道继续针对沈溪的话,是可以让张太后更信任自己,但问题是却会让谢迁心生隔阂,尤其是皇帝那边他再也无法扮好人。

杨廷和谨慎地道:“回太后,紫荆关内发生了什么事情,并未有更多消息传来,所以微臣……并不知晓此事是否跟沈尚书有关。”

杨廷和没攻击沈溪,但也没有就此罢休,他话里的意思是让张太后自行揣摩,或者说张太后可以从最后谁会受益进行判断。

张太后略微沉思,不满地道:“哀家一切都是为了保护皇儿,你作为内阁大学士,知道尽忠职守,保护皇儿安全,难道沈卿家他会不懂?沈卿家自从领兵以来,所向披靡,理应熟悉兵法,他会不知朝中这些避讳?”

此时连杨廷和都听不出来,到底张太后是什么意思。

张太后继续道:“皇儿若安然无恙还好,若有什么事,哀家绝不能让一些人好过,折腾了大半年时间,皇儿都在外流浪,甚至张家口时还出了危险……唉!哀家就这么一个儿子,又没有子嗣,出了事谁来承担这个责任?”

“是。”

杨廷和毕恭毕敬行礼,这个时候他跟谢迁不同,没权力指导张太后做事,所以只能充当应声虫。

张太后又道:“杨卿家,你也算足智多谋,之前你为哀家所做建议,哀家觉得很有见地……此番你怎么看?”

本来杨廷和以为听张太后抱怨一番自己便可离开,但见张太后态度,他感到很不容易应付,此时张太后意向不明,让他无从做更好的建议,更主要的是现在皇帝即将回京,再加上谢迁回归拿下了内阁的主导权,杨廷和在朝中的辗转腾挪空间已被大幅压缩。

在这种情况下,杨廷和有两种选择,要么忍气吞声,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要么让矛盾尖锐凸显,创造机会让自己更进一步。

这二者区别很大,意味着他未来在朝中的发展方向,所以他自己也非常慎重。

沉吟一会儿,杨廷和才道:“回太后,沈尚书在西北立下大功,无可否认,但毕竟功高盖主,陛下出游本就跟沈尚书咄咄逼人有关,即便陛下回朝,恐怕也不得不防止沈尚书擅权弄事。”

张太后微微皱眉,问道:“还有呢?”

杨廷和又道:“只有从沈尚书的官职入手……北方平靖,几十年内鞑靼都无力再对我九边造成妨碍,再以知兵的沈尚书执领兵部恐怕不合时宜。但这件事得请太后跟谢阁老,或者陛下提及,微臣不敢非议。”

张太后点了点头:“你说的很有道理啊,自古以来,功臣跟皇帝从来都有嫌隙,不然狄青、岳飞这些人怎么会死呢?也不是天家无情,只因涉及权力之争,不得不如此行事。唉,哀家本不想对朝中大臣过多防备,但有时候却又不得不做出必要的应对。”

张太后说得轻松,但在杨廷和听来却明显心口不一,若你真想回护大明稳定,至于拿沈溪跟岳飞等忠臣相比?

张太后又道:“沈卿家回朝后,再让他以兵部尚书处置朝事,恐怕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皇儿又很固执,若是能让沈卿家到旁的衙门,又或者入阁,或许许多问题就将迎刃而解。”

杨廷和听到这番话心里非常不舒服。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