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wuxianliuxs.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陆益离开悟道堂,驾剑前往瑶柱峰时,心里还是异常舒畅的。
他以雷喜内伤为由,将他留在自己静室里,赐予丹药令其进行深度调养。
雷喜在受伤之后,又作了一次比较激烈的争斗,故而旧伤未愈再添新伤,这样的损害若不进行一段时间调养补足,轻则伤及元气,重则损毁根骨,仙门所不取也。
陆益对这个弟子是再满意也没有了。
这个“骨杀坚土阵”,除了名字被他狠批了之外,其他多是赞誉,很少贬责。
不足之处也是有的。
例如15555个云山纹,在陆益看来,这已远超极限了,要想阵式可以大用,至少裁掉一半!土行阵核原本就是可以固结相生的,例如一张固土符,最大固土范围可达里许。而固土阵就更加恐怖了,不但维持如此广大的固土效果,而且在阵核中放一块灵石,就可以在低功耗下,持续工作120年之久!
从这种角度上看,土行阵核毋须引用太多的样式纹,只要借助凼灵界充沛的土源力,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而减少一半的云山纹,土行之力经过测试并不见明显减弱,可是,阵式所消耗的灵石、灵气却在大幅降低!
什么叫通用性和易用性呢?这就是!
所以说,过犹不及,老祖宗早就告诉过我们了,偏偏雷喜由芯片推算出大致极限后,就迫不及待地照此办理,结果呢……他只能庆幸,亏得没把好事办成坏事……
再者,雷喜对于各旗门的连接、通导,陆益很是不满。雷喜这丫的根本没有用符笔及灵砂,诸多通导的方式,他也没有很好地学习过,故而几乎都是用灵砂直接勾通。以致间接削弱了阵式的有效运转。
通导是很重要的,前文已经讲过,而根据不同旗门的样式,要进行相应的通导。纹路样式绝不重复,共计有数十种之多。
按照雷喜的想法,两个阵纹之间,一条灵砂线一连就ok了,那种方式在陆益看,无疑很天真,很愚蠢。
尤其是旗门之间相隔很远,需要直接通导的,有着专门的纹路、线条,怎么可能像电路板一样。刻条拐来拐去的线就行了呢?那是导电……现在,是通导灵气运行的方向及强弱。
雷喜被上了一课,如何用符笔完成通导工作,以及通导的各种不同方式。一般来说,这是金丹期阵修的专门课。只不过陆益提前给他上了。
像聚灵阵等等,这些阵式因为简单,毋须通导就能够运行。即使加以最好的通导,效果也不会有明显改观。
而之于大阵,那就必须通导。阵核运行起来之后,需要传递给具体分工的旗门,如果没有完善的通导。这一项工作必定大打折扣,阵式不能圆融流转,灵气无法有效聚散,那么整个阵式就有瑕疵,进攻或防御的效能就会减弱。
历史上,多少个因为各种小毛病而被攻陷的护山大阵。都表明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作为阵师来讲,无论他愿不愿意,其所布设的阵式,都会变成衡量其技术水平、业务修养的最佳产品。
另外。陆益还批评了雷喜乱用爆裂样式纹的行为,爆裂符的核心就是爆裂样式纹,但阵师一般不可能直接用爆裂来伤人,这跟拆自己的房子,用房梁砸人一样愚蠢。爆裂用得好,就像把房梁制成一根根箭矢一样,杀人肯定更多,举房梁又能砸死几个人?
爆裂直接用,其最大的问题就是,威力太小。
用魔兽的骨头制成灵箭,一箭便可以射死寒甲蟹兽,但材料比这支箭用得更多的爆裂样式纹,却只能制造出寒甲蟹兽不轻不重的伤害,这算是什么水平?
当然,在兽潮中能取得很好的战果,原因主要是爆裂算是偏火、偏金的样式纹,在土行阵式中通导一下,又汲取了点灵气,当然效果会不错了!
还有一个原因,兽骨中本身蕴含大量灵气,魔兽虽死,这些灵气一时半会儿还不得消散,被“爆裂”用了,才更增威力。
当日,在对付那群天罗阁的缠面凶徒时,雷喜也丢过不少爆裂样式纹,果然如陆益所说的那样,很不实用,没有土行相生,没有灵气冲兑,说它是个大号炮仗已经是看得起它了!
爆裂纹要单独使用,那就一定得有充裕的灵气支撑,如何支撑?其实雷喜自己都知道,那就是配合“摄取”共同使用。
魔网阵下的灵符炮,其实也就是这么回事,不过它们想要触发,必须有一堆灵石,以保证其稳定。否则几张爆裂符同时炸开,所消耗灵气的数量是惊人的,符炮中又哪有灵气可吸?
可惜除了符炮,甚少有人会单独将爆裂样式纹拿出来,当手榴弹扔的,陆益也不禁感慨,自己这个弟子真不知道是不是屠户出身,像庖丁解牛般干净利落,就将一个个旗门分解为连自己都只可意会的样式纹……
若是几个“摄取”裹住一个“爆裂”,那么还需要用上一个“延时”及几个“封闭”。
时间一到,封闭解开,摄取急剧吸收天地灵气,通导给爆裂,然后就是“砰”地一声……有效完成了一切工作!
雷喜很是喜欢,但陆益却不以为然,这种东西,哪怕威力再强,也没有多少可取性。筑基以上的修士,相互争斗时,谁会用爆裂符这种东西主攻?必定是自身温养的灵器、灵宝,方才既有速度、又有威能、还可变化的!
令陆益欣慰的是,他的弟子千里迢迢,从三津海同盟为自己选购了一件礼物,其实也就是一件灵袍,颜色朴素得很,不过这件袍子据说是中州玄教的超级门级“黄庭派”所制,材料中用了七两余冰魄雪蚕的吐丝,据说水火不侵,神识难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