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wuxianliuxs.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学习目标
了解:基础护理、心理护理、整体护理的概念。www.Pinwenba.com
熟悉:基础护理的特点、病人的心理特点、心理护理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整体护理的特点。
掌握:基础护理、心理护理、整体护理伦理和行为规范。
在护理工作中,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和整体护理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护理质量的好坏,影响到病人的健康。
第一节 基础护理伦理
基础护理(basic nursing)是整个医疗卫生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护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基础护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护理质量甚至医院的医疗质量。护理服务不但要体现专业性,更要重视伦理道德。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与疾病的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基础护理的特点
(一)经常性和周期性
基础护理的很多工作都具有经常性和周期性的特点,不少医院将其以常规或制度的形式予以明文规定。例如,晨晚间护理、生命征的测量、医嘱的执行、标本的采集、空气的消毒等,无不明确要求护理人员要按时保质地予以完成。
(二)连续性与执勤性
基础护理工作是24小时连续进行的,通过交班、换班、不停岗的方式全天候为病人服务,保证对病人的护理服务不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中断。护理人员动态地掌握病人的生理及心理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并为医师提供资料,以便调整诊疗计划。
(三)整体性与协调性
医师与护理人员分别从不同角度为病人提供服务,治疗和护理是一个有机整体。医护之间、护护之间、护理人员与其他医务人员之间只有协调一致、相互配合,才能更好的为病人服务,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四)科学性与普及性
基础护理是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如病室的布置、饮食的安排、卧位的安置、合理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医嘱的执行等都体现了基础护理的科学性。将某些工作随意地交给家属去做是不合适的,甚至会威胁到病人的健康。但护理人员可以对病人及家属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普及相应的保健知识,指导其进行自我护理,提高病人及其家属的自护能力,这又体现了基础护理的普及性。
二、基础护理伦理和行为规范
(一)基础护理的伦理原则
1.尊重病人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失去健康的病人比常人更需要得到尊重。“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一切,为了一切病人”,很多医院将此作为院训,就是要求医务人员以人道主义的精神和态度对待病人,尊重病人,自觉维护病人权益。
(1)尊重病人的人格 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首先必须尊重病人的人格,这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我国《民法通则》第101条明确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病人作为公民的个体,在医疗服务中理应享有人格尊严被保护的权力。医务人员对待任何病人都要绝对地、无条件地尊重,一视同仁,平等医疗,即使是面对临终病人或精神病病人。在基础护理工作中要改变用床号或病历号称呼病人的做法。
(2)尊重病人的自主权 病人自主权是病人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是体现病人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的重要内容,它是指具有行为能力和思想的病人对自己疾病和健康问题所做出的自身价值观的决定,并据此采取负责的行动。随着医患关系的转变,病人的自主权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
病人自主权的内涵:首先病人所做出的决定必须是理智的决定;其次病人做出的决定应是负责任的举动,即不会导致生命危险或其他严重后果。否则,医务人员可根据病人家属(或监护人)的意见,或受有关部门委托,行使特殊干涉权。这实际上正是“救死扶伤,生命至上”观念的体现。
(3)尊重病人的隐私权 因为医疗职业的特点,病人从未向他人暴露的个人秘密和隐私不得不告知医务人员。医务人员要尊重病人的隐私权,不能泄露出去。这体现了护理人员对病人人格与权利的尊重,有利于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2.认真负责 基础护理工作直接影响到病人的健康和生命。所以,护理人员应当提高警惕,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工作,根据病人病情做好巡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和各项规章制度,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病人无小事,任何时候的掉以轻心都是造成护理差错事故的根源。
3.爱岗敬业 基础护理工作琐碎、繁重,容易使人产生厌倦情绪,影响护理质量。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端正态度、提高认识、爱岗敬业,视病人为亲人,学习南丁格尔牺牲自己,照亮他人的精神,将自己有限的一生奉献给神圣而高尚的护理事业。
4.团结协作“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岗位职责是需要医护人员的团结合作才能够实现的。医护之间、护护之间要以工作为中心,以病人的健康为第一,团结协作,相互帮助,互相学习,共担责任。
5.刻苦学习 护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同时又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学科,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护理学也在飞速的发展,护理学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因此,护理人员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才能跟上现代护理学的发展,适应护理工作的需求,高质量地完成护理任务。
(二)基础护理的行为规范
1.严格执行医嘱,安全合理用药 药物治疗是医护工作的重要环节,护理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医嘱,坚持以病人第一、安全第一的原则给药。
(1)高度重视药物的作用与不良反应 坚持安全用药,既要提高药物疗效,又要最大限度地防止其毒副反应。防止出现滥用抗生素、激素,防止药物剂量过大、种类过多、疗程过长、配伍不合理等情况。把病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严密观察病人病情,注意药物过敏反应,作好急救准备。
(2)注重药物的长期效应 有些药物的毒副反应短时间内可能不会出现,但一旦出现,后果严重,甚至会影响下一代的健康。例如,大剂量滥用药物,造成菌群失调及产生耐药性等。护理人员不应只顾眼前效果而忽视病人的长远利益,必要时要提醒医师以病人的长远利益为重。
(3)不可滥用毒性或麻醉类药品 该类药物毒副反应很大,国家有严格的使用和管理规定。使用毒性或麻醉类药品时应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不可错用或滥用。更不可利用职权便利随意买卖或自己使用,否则就构成“贩毒罪”或“吸毒罪”。
2.正确对待和执行医嘱 对待和执行医嘱应遵循以下原则:
(1)认真执行医嘱 医嘱是具有法律意义的治疗方案的体现,代表着病人的利益,护理人员应该认真地执行。
(2)仔细核对医嘱 医嘱来源于医师,难免会有不当或差错。护理人员在执行之前有责任仔细核对医嘱,若发现问题要及时报告医师,建议其进行修改,保证病人的安全,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避免医患纠纷。
(3)不能消极等待 一般情况下,执行医嘱是护理人员的天职,护理人员不能对病人进行诊断或治疗。但在特殊的紧急情况下,不能消极地等待医嘱。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必要的合理处理或采取应急措施,并立即向医师汇报。
(4)慎对口头医嘱 一般情况下,护理人员只执行书面医嘱,而不执行口头医嘱。但在紧急情况下,如争分夺秒地对病人进行抢救时,医师往往采用口头医嘱,此时护理人员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忙而不乱,重复一遍无误后准确地予以执行,并做好记录,事后应要求医师及时补充书面医嘱。
3.细心观察,精心护理 病人的一切微小的反应都可能是病情变化引起的,护理人员在进行基础护理时要认真细心观察,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尽快对症处理。
4.知识丰富,技术娴熟 病情观察、健康教育等都需要有丰富的知识,丰富的知识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娴熟的技术直接影响到护理质量和病人的满意度。
三、案例与分析
【案例】
某医院内科病房,治疗护士误将甲床病人的青霉素注射给乙床,而将乙床病人的庆大霉素注射给甲床病人。当她发现后,心理十分矛盾和紧张,并对乙床病人进行严密观察而没有发现青霉素过敏反应。该护士原想把此事隐瞒下去,但反复思虑后还是报告给护士长,同时进行自我检查。
讨论:请对治疗护士的行为进行伦理分析,并说明应否告诉病人真相。
【伦理分析】
治疗护士未遵守“三查七对”制度,而且发生差错后又未及时报告给护士长或主管医师做好应变准备,她虽然严密观察,但万一出现过敏反应也会影响对病人的抢救,因此违背了认真负责的道德规范,不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值得庆幸的是病人没有出现过敏反应,而且由于良心发现,她告诉了护士长并做了自我检查,这也是好的转变。差错发生后是否告知病人真相,可有三种选择:一是不告诉病人真相,也不补上应注射的药物,这样可以避免护患纠纷,但对病人的治疗有一定影响,这不足取;二是不告诉病人真相,补上应注射的药物,这样病人容易生疑,为此护士就要说假话,有违于诚实的道德原则也是不足取的。以上两者不可取,最主要的是侵犯了病人的知情同意权,因此需做出第三种选择,告知病人,并补上应注射的药物为佳,这样虽然有发生护患纠纷的可能,但只要护士诚心地做自我批评,相信病人是会原谅的。
第二节 心理护理伦理
心理护理(psychological nursing)是指护理人员在与病人的交往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通过语言与非语言行为等,影响病人的感受和认识,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以减轻或消除病人的痛苦,使病人早日康复的一种护理方法。
一、病人的心理特点
心情不佳、情绪低落、情感脆弱、容易激惹、易接受消极情绪的暗示和影响,这是病人普遍存在的心理反应。病人的心理特点如下:
(一)焦虑
焦虑(angst)是指个体过分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后果时产生的一种不良心态。病人焦虑可分为三类。
1.期待性焦虑 是指对即将发生但又不能确定的某种重大事件的不安反应。
2.分离性焦虑 病人因住院而被迫与亲人、朋友及熟悉的环境分离,由此产生分离性焦虑,多伴有情绪波动。常见于某些老年人和儿童。
3.阉割性焦虑 是指当自我完整性遭到破坏或丧失时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常见于某些器官或肢体即将丧失或已经丧失的病人。
(二)恐惧
恐惧(dread)俗称害怕,是由某种有威胁或危险的刺激(自认为)所引起的紧张状态,较常见。临床常见的原因如下:
1.特殊环境 抢救急、危、重症病人时的紧张场面。
2.特殊检查 如骨髓穿刺、喉镜、胃镜、膀胱镜检查等。
3.特殊治疗 如器官摘除、截肢手术、心脏手术等。
所以,医护人员在为病人做特殊检查和特殊治疗前,一定要做好健康教育,详细说明各类检查和治疗的必要性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让病人有更多的了解,做出正确选择,减轻恐惧心理,积极主动的配合检查和治疗。
(三)抑郁
抑郁(blues)是以情绪低落为特点的消极情绪反应。是病人因可能和实际丧失而引起的闷闷不乐、压抑的消极心态。表现为悲观失望、冷漠、丧失自信、少言寡语、兴趣减弱等。产生抑郁的原因如下:
1.病理因素 病情重危病人,因治疗效果不佳、病程迁延或预后不良易产生抑郁心理。
2.生理因素 女性病人在特殊生理周期时,如月经期、分娩后或围绝经期时可能会产生抑郁。
3.人格因素 见于性格内向的人,孤僻、敏感、自卑者,抑郁表现较明显。
4.社会因素 某些疾病大大地增加了家庭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也可能会影响到病人自身的前途,病人可出现抑郁。
(四)孤独
孤独(loneliness)是病人离开了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进入到全新的、陌生的医院环境而产生的不良心理。引起病人孤独的原因如下:
1.环境因素 各种信息量的相对减少或中断,与外界环境相对隔离。
2.心理因素 爱与归属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担心自己被遗忘,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和亲人的陪伴。
(五)依赖
依赖(depend)是病人角色进入后产生的一种退化的心理行为模式。病人行为变得幼稚、被动、顺从、依赖,自理性下降,被动性增强,期望得到他人的关注。
(六)愤怒
愤怒(indignation)是一种负性情绪反应。疾病的痛苦折磨,使病人常会发无名火,认为自己得病是不公平的、倒霉的事。引起病人愤怒的原因如下:
1.某些疾病无法治愈或治疗效果与病人期望值不成比例。
2.家庭关系紧张、经济负担过重、社会对某些疾病存有偏见。
3.医院环境差、医疗水平低、服务质量差、无法满足病人的需求。
(七)否认
否认(negation)是病人怀疑和否定自己患病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可在一定程度上舒缓压力,减少内心的恐惧与担忧,但过度的否认会贻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具体表现如下:
1.不承认自己有病 某些病人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对医务人员的诊断持否定态度,四处求医来证明自己没病。常见于癌症和预后较差的病人。
2.忽视疾病的严重性 病人对自己所患疾病的严重程度估计不足,存有偏见,认为医务人员把病情说得过于严重,在配合诊治与护理方面打折扣,导致病情恶化。
(八)猜疑与怀疑
猜疑与怀疑(suspicion and doubt)是指病人变得特别敏感,怀疑诊疗、护理的正确性,出现不遵医行为。有时怀疑自己疾病过于严重,对疾病胡乱猜疑,甚至存在迷信的认识。多见于某些慢性病和多次就诊未明确诊断的病人。
(九)期待
期待(loton)是指对未来美好想象的盼望和追求。病人往往期待医护人员能重视自己,获得尊重;诊疗能够立竿见影,药到病除;期待早日出院,恢复健康。
(十)不遵医行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