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传奇(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wuxianliuxs.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悼张爱玲

李 黎

祖籍安徽,出生在江苏省南京市,襁褓中去到台湾。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学系,70年代赴美留学,曾任编辑及教职,现居美国加州。多年来坚持中文写作不辍,在祖国大陆、台湾、香港三地出版小说、散文、翻译、电影剧本等20余部,获有多项小说奖、电影剧本奖。作品多次被选入台湾地区年度小说选、散文选,同时被收录于《台湾小说二十家》 (1978 - 1998)和《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小说卷及散文卷中。

苍凉的手势

中秋节的前一天,听到张爱玲在洛城寓所去世的消息。

一间厅卧相连的小公寓单位,空荡荡一件家具也没有,一个七十五岁的东方老妇,在死亡六七天之后,才被发现,躺卧地上,身上盖着毛毡,好似仍在熟睡……

一代奇才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人世——全然、绝对的孤独,这正是她所选择并坚持的方式,她最后的、苍凉的手势。其实,在她选择“与世隔绝”之际(除了极少的例外,她早已“不回信、不接电话、不应门”),她已经“离开人世”了——或者说,已然让这人世离开她、不再干扰她了。甚至,从创作的意义来讲,这位令无数读者如醉如痴、更令无数作者倾倒模仿得不可自拔的作家,其实也早已“离开”了,遗下一大片繁华似锦的文章,留待后来的人慢慢发掘、品味、赞叹、猜测……那靡丽下阴冷的荒凉。

张爱玲最精采、最重要的作品,早在半个世纪前——她二十五岁之前就完成了,尤其是二十二到二十四岁那三年里。那些密集发表的小说散文,绝美、洞澈、深沉而残酷,在华丽眩目的文字之后,有一种经历了几世的沧桑,像一朵奇花,蓦然开放在当时的孤岛上海,充满诡异不安的美。要在多年之后回头再读她当时写下的一些句子与意象,才发现更为触目惊心的预言的实现:一个文明的破坏与过去.一个时代的倾覆,繁华过尽之后的苍凉。

其后数年间她仍写,但已非那三年的景观格局。再其后,她还适异邦——异乡也好异国也好,只要不是上海与香港,她便远离了她的写作故乡。从那时起,她的书写就几乎只是重写、改写,而一切都仍是贴近着写作原乡的,好似她从未离开过。她像一个魔法9币,锁住了时空——时间在她笔下凝止了,空间也冻结了,一切停止在半个世纪前。她的决绝的、全然的孤独,岂不正是施用这魔法的方式之一:没有现时现地的干扰,她的记忆便不曾遭受污染,而得以永远保持纯粹,一出手一下笔,依然是旧时音容,从未离开过——她用文字砌造出来的“张迷”们熟知的世界,那半世纪前的上海至今好似还存在世间的某一处地方…一是的,那处地方就在她的记忆里。而今承载这份固执记忆的身体消亡了,一切关于她的臆测、好奇、传闻,都将随时间缓缓沉淀,然而文字不朽,华美的书写与苍凉的手势,都还没有过去,比一个文明、一个时代更长久……

孤岛传奇

张爱玲的精华就在《传奇》这本小说集里,而她本人的故事,在“张迷”们锲而不舍的追逐挖掘下,亦像一则若隐若现的传奇,隐隐呼应一个大时代的兴衰史,一段倾城倾国背景故事的流离人生……

然而她是一个孤绝的人。越到晚年越是“张迷”们如痴如狂地像考掘出土文物、像窥探名入**般地争逐着她的文与人,她就越发孤隐得厉害。“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这句话在张爱玲身上是完完全全贯彻始终了。而这孤岛意象,又恰好符合她写作高峰期的大环境,那时上海正是日据下的孤岛,而她便是那段异常时期的一个文学异数,而且一直持续到半个世纪之后,竟然发烧般由台、港、海外一直传向老家上海,不能不谓异数中的异数了。

世间人不好名者几稀,可惜多半是费尽心思手段也求之不得,或者仅只有如安地

沃荷所说的“十五分钟的盛名”,往往还落得一个极不潇洒的身段。而观诸张爱玲,早在传奇再版自序里她就有言在先.“呵,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才二十出头,出名对那般看透洞彻世事人情的她仍是”快乐”的事——她倒是毫不扭捏做作地承认的。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