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516章 中华帝国海军的准备和电子工业崛起(2/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wuxianliuxs.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由于只建造一艘梵净山号航空母舰,因此中华帝国在战后十年间的科研成果就要在她上面体现。与其说梵净山号航母是一艘强大的航空母舰,不如说她是一艘帝国海军用来测试和检验新技术新装备的试验舰更为恰当。

在电子设备方面,首屈一指的自然是雷达系统的建设了。

梵净山号搭载了用于战场搜索的l波段雷达(电磁波波长度为22cm)两部,一部对空搜索(150公里),一部对海搜索(250公里),属于大面积的战场搜索,精确度不高,只用了给最高指挥官做战略部署提供情报。对于战术指挥官来说,给他们专门配备了s波段雷达两部(波长为10cm),一部对空(120公里)搜索,一部对海搜索(230公里),可以较为精确的锁定海面上的舰只和空中的飞机,并能够较为精确的计算出对方的大致速度、高度和方向。

这是主雷达系统,位于舰岛最上方。还有x波段的火控雷达系统(使用3cm电磁波),主要用于对武器系统的指挥,在梵净山号上体现在对火神密集阵的半自动化指挥上面,为后来中华帝国海军在主力舰上将中央火控指挥仪和各级主炮连接起来,由中央火控指挥仪统一指挥,大大提高了主炮射击的效率和精度。

对于雷达系统的进步,得益于中华帝国在晶体电子管上面研究的突破。自从特斯拉等一批专家们接触过蛟龙号之后,便陆续开始对蛟龙号上面的电子设备进行研究,由于王辰浩要求他们必须保证把设备拆下来还得完好无损的安装回去,否则就砍了他们的脑袋,因此特斯拉等人非常的小心。

经过这些年的研究,他们受益匪浅,自从特斯拉第一个制造出来足有手榴弹那么大的晶体电子管成功后,电子管技术已经得到了印证,只欠缺的是工艺制造水平。战后的中华帝国科技大爆炸,经济高速发展下,工业制造能力大幅度提高,加上材料技术的进步,使得晶体电子管的生产和制造成熟化和缩小化。

到了1925年,中华帝国的晶体电子管已经降至火柴棍儿粗细了,各种基于电路的设备陆续得到小型化。电冰箱、空调、电动洗衣机等得到大规模的工业化量产,价格也越来越平民化。

但那都不是电子工业兴起的标志。标志着中华帝国电子工业革命的是电视机和图像传真机的出现。

首先,电视机是由费罗?法恩斯沃斯、维拉蒂米尔?斯福罗金和李明道三人各自读力发明的,但是三人发明的电视是有区别的,费罗和斯福罗金的电视是机械扫描电视,李明道的电视则是电子电视。

中华帝国把1925年10月2曰李明道在北_京的一次电视公开播放实验中,在电视中成功的扫描出位于帝国广场上的光华大帝金像的图像看作是电视诞生的标志,他被称做“电视之父”。

第一台电视机的面世对于全世界来说,无疑是一个技术大爆炸,此前只有电影的时代进入到了电视时代。中华帝国的电子工程师李明道博士发明出来的电视机,很快在1927年,中华帝国的中央电视台率先播出第一套电视片《中华帝国上下五千年》,从此,电视机开始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信息传播和思维方式。从此,人类开始步入了电视时代。

李明道发明的甲号电视机原型机被送入中华帝国皇家博物馆珍藏,同时帝国皇帝王辰浩也提名李明道为明年的中华国际宝星奖技术发明奖的候选人。

同年,李明道发明出丙号电视机,造价为8300龙币,很快在北洋重工新成立的电视机厂投入生产线,成为世界上第一台量产的电视机,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亲自为该生产线剪彩,并命名为中华牌电视机,从此世界上又多了一个奢侈品。

伴随电视机的出现,还有另外一个电子设备震惊了世界,那就是中华帝国首次实现了彩色图片传真技术。

1927年12月8曰,中华帝国中央情报局驻柏林别动处肖乃武少校用一部传真机将他刚刚空中侦察到的基尔造船厂内的德国俾斯麦级战列舰动工场面的照片直接发回了北_京情报局总部,画面质量很清晰。肖乃武少校使用的这部传真机便是中华帝国皇家科学院院士陈南海博士发明的,由于最先被情报局掌握,因此没有第一时间进入市场,而是作为中华帝国情报局特工人员用来传递侦查照片之用。

其实,传真技术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已经诞生,比电话发明还要早三十年。它是由一位名叫亚历山大?贝恩的英国发明家于1843年发明的。但是,传真通信是在电信领域里发展比较缓慢的技术,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逐渐成熟起来。

关于传真技术的起源说来很奇怪,它不是有意探索新的通信手段的结果,而是从研究电钟派生出来的。1842年,苏格兰人亚历山大?贝恩研究制作一项用电控制的钟摆结构,目的是要构成若干个钟互连起来同步的钟,就像现在的母子钟那样的主从系统。他在研制的过程中,敏锐地注意到一种现象,就是这个时钟系统里的每一个钟的钟摆在任何瞬间都在同一个相对的位置上。这个现象使发明家想到,如果能利用主摆使它在行程中通过由电接触点组成的图形或字符,那么这个图形或字符就会同时在远距主摆的一个或几个地点复制出来。根据这个设想,他在钟摆上加上一个扫描针,起着电刷的作用;另外加一个时钟推动的一块“信息板”,板上有要传送的图形或字符,它们是电接触点组成的;在接收端“信息板”上铺着一张电敏纸,当指针在纸上扫描时,如果指针中有电流脉冲,纸面上就出现一个黑点。发送端的钟摆摆动时,指针触及信息板上的接点时,就发出一个脉冲。信息板在时钟的驱动下,缓慢地向上移动,使指针一行一行地在信息板上扫描,把信息板上的图形变成电脉冲传送到接收端;接收端的信息板也在时钟的驱动下缓慢移动,这样就在电敏纸上留下图形,形成了与发送端一样的图形。这是一种原始的电化学纪录方式的传真机。

到了1850年,又有一位英国的发明家,名叫弗?贝克卡尔,他把传真机的结构作了很大的改进,他采用“滚筒和丝杆”装置代替了时钟和钟摆的结构。这种改进的结构,工作状况有点像车床,滚筒作快速旋转,传真发送的图稿卷在滚筒上随之转动。而扫描针则沿着呖杆缓慢地顺着滚筒的轴向前进,对滚筒表面上的图形进行螺旋式的扫描。这种滚筒式的传真机一直被延用了一百多年。1865年,一位名叫阿巴卡捷的伊朗人根据贝恩和贝克卡尔提出的传真机原理和结构,自己研制出了可以实际应用的传真机,并且带着传真机到法国巴黎、里昂和马赛等城市进行了传真通信的实验。

人们对新闻照片和摄影图片的传送的要求是很广泛的。许多科学家都曾致力于相片传真机的研究。

陈南海便是其中之一。他作为中华帝国皇家科学院的院士,主要研究的便是通讯和传真技术。他所在的中华帝国皇家科学院办公大楼下正好是中华帝国电信线路从燕京——上海的起始点和终点,这为陈南海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陈南海的潜心研究,获得了中华帝国电信部门的允许,同意他在夜间利用这条通信线路做实验。陈南海在大楼的地下室里废寝忘食地研究和试验了七年的时间,终于制成了相片传真机。

很快,陈南海的研究被中央情报局特工盯上了,考虑到传真机能够传照片的军事用途(传情报直接附带照片更明了),中央情报局冻结了陈南海的研究计划,但很快跟陈南海达成了和解,陈南海为中央情报局特工专门研制了世界上第一部用于新闻采访的手提式传真机,方便特工执行任务和传递情报。

到了战后,随着中华帝国各项技术大幅度提高,尤其在光电领域的爆炸式发展,晶体电子管的出现为陈南海的研究解决了多个难题。于是陈南海继续专研相片传真技术,他把指针接触式的扫描改变成光电扫描,不仅使传真的质量大大提高,而且光电扫描和照相感光制版配合,使相片传真得以实现。

1925年,长时间的和平令中华帝国中央情报局放宽了传真机的保密级别,陈南海研究的最新型传真机得以投放市场。中华帝国上_海电报电话公司购买了其专利权,很快研制出高质量的相片传真机。

1926年,经中华帝国国会批准,正式开放了横贯中华帝国大陆和海外领地的有线相片传真业务,同年还与大中华共荣圈成员国之间开放了横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无线相片传真业务。

1927年,陈南海再次实现技术姓图片,首次用他最新发明的传真机实现了图片彩色传输。实际上是用滤色镜按红、绿、蓝顺序三种颜色分三次读力传送的,然后再重叠合成。虽然繁琐,但是作为第一个彩色图片传真的成功,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同样把他推荐给明年的中华国际宝星奖评审委员会,使其成为科技发明奖的候选人。

当然,使用电子晶体管的仪器很多,电视机和彩色图片传真机最绝代表姓。它们的出现表明中华帝国在电子晶体管方面已经走向成熟,标志着中华帝国电子工业的兴起。

而中华帝国在雷达系统方面的巨大成就,正是得益于电子工业的迅速崛起。原来的雷达系统设备臃肿,大规模采用电子晶体管后,体积和重量大幅度减小,这才能够让雷达系统可以安装到别的中小型战舰上,连火神密集阵这种小体积的武器系统上也可以实现火控雷达系统的安装。

先进的雷达系统除了在梵净山号航母安装外,也陆续在中华帝国的各个主力战舰上安装。

中华帝[***]方截获德国海军建造俾斯麦级战列舰和英国海军建造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的消息后,虽然没有采取反制措施(建造超级战列舰),但是预防措施还是要准备的。

中华帝国海军的八艘明级战列舰、四艘元级战列舰、四艘衣阿华级战列舰、三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以及四艘奥林匹亚级战列巡洋舰和四艘法兰克福级战列巡洋舰在经过十年的封存保养后,于光华二十八年初开始了现代化改装,作为对英国海军和德国海军的反制措施。

当然,现代化升级改装是秘密进行的,中华帝国总参谋部还没有批准解封这二十七艘超级战舰,她们改装完成后还得继续封存,除非世界局势有变,影响到中华帝国海军的全球霸权地位或者影响到中华帝国的核心利益时才能视情况陆续解封。

二十七艘超级战舰的升级主要包括火力、动力和电子设备的升级。

火力方面,除了主炮,各级副炮进行更换炮管的作业外,原有的对空高射炮炮位全部改装成m24a3型火神密集阵防空系统,提高主力舰自身的防空火力。

动力方面的改动最为费时费力,中华帝国自建的明级、元级战舰没有太大问题,只需要更换少量的易磨损易腐蚀的零部件即可,俘获的美国海军的衣阿华级战列舰和奥林匹亚级战列巡洋舰在封存期间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因为是没有服役过的新舰,动力系统还算可以,因此只需要小幅度的保养一下即可。

唯一需要大幅度升级动力系统的只有俘获自美国海军的三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和四艘法兰克福级战列巡洋舰,她们服役过,参加过大西洋海战,动力系统在战斗期间磨损较为严重,因此需要更换很多关键部件。由于美国战舰跟中华帝国的战舰在技术层面差距很大,因此改造起来有些困难。

在电子设备方面,不管是中华帝国自建的战舰还是俘获自美国海军的战舰,都需要进行升级改造。

最重要的是雷达系统和中央火控指挥系统。雷达系统全部换装最新型的先进的战场雷达、测高雷达和火控雷达系统。战场雷达系统和测高雷达系统就是梵净山号航母上的雷达系统,而火控雷达系统则是一端安装在各级主炮和火神密集阵上面的火控雷达,另一端则连接在中央火控指挥室内的终端火控指挥系统上面。

尽管神弓型战列舰的出现,统一主炮口径的战舰发挥了巨大的海战优势,但是在雷达没有出现前,中央火控指挥系统跟各级主炮系统之间只能通过机械艹作,靠光学仪器和观测员的报告,再通过计算员的核算,最后传达给中央火控指挥室,再发给各级主炮指令,过程极为繁杂而且精度不高,造成主炮开火周期长,命中率不高。

但随着雷达的出现,尤其中华帝国的电子荧光屏的设备投入实际生产,雷达终于成为中央火控系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直接通过对火炮终端的火控雷达和中央控制室实现统一即时传播数据,这样就不再需要冗杂的射击前准备流程,大幅度减少主炮准备时间,同时有火控雷达指挥,命中率将大幅度提高。

二十七艘主力舰的各级主炮系统悉数安装了火炮控制雷达系统,这些改造方案使得战舰的火力更为强大,一定程度上令全球海军继续对巨舰大炮主义充满了期待。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