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巴伊布尔特之战(上)(1/1)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wuxianliuxs.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曼努埃尔口中的巴伊布尔特,位于埃尔津詹城东北部,是位置颇为重要的军镇城池。该城也是这些天博斯普鲁斯军除埃尔津詹外取得的最为优异的战果。该城池位于高地,有着防御完善的堡垒工事,同时也是西亚美尼亚地区仅次于埃尔津詹与埃尔祖鲁姆的商业中心。顺带一提,虽然按原先的历史轨道这里在近百年后应该会变成以突厥人为主的城市,但直到中世纪晚期当地人口都还以亚美尼亚人为主。

按理而言这座城池应该会成为白羊抵抗博斯普鲁斯的中枢,结果在短短5天之内就轻易沦陷到博斯普鲁斯手上。这其中的缘由说起来颇为意外,在埃尔津詹的白羊部队溃败后,仍固守在巴伊布尔特的白羊守军不到百人。而在与博斯普鲁斯合作的埃尔津詹亚美尼亚人的大肆宣扬下,得益于亚美尼亚人间流通性极强的商贸网络,“博斯普鲁斯会赋予亚美尼亚人权利和土地,给予基督徒自由”这种真假参半的消息很快就流传到了埃尔津詹及其周边地区,其中就包括巴伊布尔特。

结果等到博斯普鲁斯军兵临城下后,剩余不多的白羊留守部队直接被城内的亚美尼亚人给推翻了。当时领兵的波萨达斯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进了城,本以为会遭遇一场恶战的他最后只能在百般无赖之下,只得失望地率军屠掉了巴伊布尔特及周围一带的慕斯林来泄愤。

将话题绕回到现在,由于博斯普鲁斯控制了这座居高临下的重要军镇,所以曼努埃尔才在本次的军事会议上,准备把应对来敌之处布置在巴伊布尔特,借地势击退他们。

而且从地形和局势上来看,白羊王朝要重新控制埃尔津詹,必定要尝试夺回位于高地的巴伊布尔特。否则,只考虑拿下埃尔津詹的话会很容易被仍盘踞在周遭山地与巴伊布尔特等高地的敌人骚扰反击,而轻易地失守。

在曼努埃尔把这些顾虑与原因向众将说明后,理解了这些后他们无不赞同凯撒陛下的说法。这次军事会议最重要的部分也就这样敲定了下来。接下来的一两周时间,博斯普鲁斯及当地亚美尼亚人的精力都放在了修缮以巴伊布尔特为主的防线上,不过埃尔津詹西南东北两侧山地一带也没落下,避免被敌军乘虚而入。

这种紧张状况持续到八月下旬。当月下旬的早晨,受到诸部落鼓舞的阿里等人在纠集了四千名土库曼、库尔德勇士后,果真如曼努埃尔所猜想般,直奔巴伊布尔特而来。

但要说明的是,阿里之所以选择进攻巴伊布尔特并非出于莽撞或想当然,也是经过了一番思索。虽然巴伊布尔特已经落于敌手,但在白羊这边看来,他们进入该地区还不到一月,根基未稳,只要敌人还没有己方眼中的“亚美尼亚猪猡”亲密无间,巴伊布尔特就没有正常情况下那般易守难攻。

更何况要是输了对阿里说不定还算是好事,因为到时候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向自己的父亲白羊苏丹卡拉·奥斯曼求援,而不是因相关部落的鼓动而不得不出兵。这种中等规模兵力的冲突在他眼中就是干耗有生力量,可为了安抚这些利益受损的部落又不得不迅速反应,做出这种近似于无谓的举动。

与思考到各方各面的阿里相反,这些因博斯普鲁斯入侵而损失不轻的土库曼部落的部落为了从基督徒手中夺回自己失去的牧地土地,派来的部落兵在受到自己部落的毛拉的鼓舞下,多士气高昂,甚至还如往常那样认定加齐勇士不可战胜。至于这些从海对岸来的基督徒仍会像以往他们所遇到的那样,在旱地高原上被他们的骑兵给直接冲死。

至于阿里的那两位兄弟,也就是哈姆扎和谢赫·哈桑二人则是有些焦躁,他们更多是想通过此役证明自身的能力,对于那些土库曼部落更多是顺势而为。

就是在这种各有心思的情势下,白羊军队出发了。一开始确实很顺利,在白羊军队开拔、从埃尔祖鲁姆到巴伊布尔特之间的七八小时内,他们所碰到的只有几小队组织松散的斥候。而他们在见到白羊军队如此声势浩大的模样,没有一人不直接策马扬鞭,火速逃离。

对于这些被派来侦察的斥候,阿里虽然积极派轻骑兵去铲除他们,但出于兵贵神速的原则,他并不想在这上面花费太多时间。但那些部族将领却劝他多花时间追击这群斥候,防止敌方得知情报的同时顺便鼓舞士气。被他们这样劝说到最后,阿里也只得放缓行军,在这上面多耗了点时间。

但即便如此,最后还是有不少斥候成功跑路回了巴伊布尔特,向坐镇城中的博斯普鲁斯主将图哈罗夫斯基报告敌军的行踪。

得知白羊军队正在反扑的路上后,图哈罗夫斯基不敢有丝毫怠慢,立即派遣信使去告知率大部队驻扎在埃尔津詹东部的凯撒陛下,同时积极发动城内的亚美尼亚人,告知利害,软硬兼施,或诱导或恫吓地让他们暂充军仆,协防城市。

在博斯普鲁斯军正积极加固城防时,大概在正午稍过的时分,白羊军的主力已经出现在了东方的地平线方向上。

站在城头上,看着这些整齐又骁勇的的慕斯林大军,博斯普鲁斯军的将士们均不禁心跳加速起来。接下来,他们的任务就是在他们的曼努埃尔陛下率军到来前,尽力地扛住白羊的猛攻。

而城下,面对着城头上的博斯普鲁斯军,阿里没有丝毫犹豫地下达首道军令,作为白羊重夺城池的序幕,“阿拉胡阿克巴,放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