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wuxianliuxs.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好东西有时候往往不一定能给当地百姓带来福祉,也可能带来厄运,端州的端砚,辽东的海东青,都没能造福当地百姓,反而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根据朝廷制度,端州每年要向朝廷上贡五十方端砚,端砚并不是随地就能开采,而是要在西江北岸山上的几个岩洞里开采,岩洞里有泉水流出,砚矿就在泉水下面。想要开采端砚,就得先上山,再钻洞,再下水,然后人工用镐来凿取。
这种劳动方式,跟下井挖煤也没什么区别了。
劳动人民再辛苦,也架不住当时达官贵人们的喜爱,朝廷规定五十方端砚,可在之前的历任端州知府为了巴结权贵都是加大开采量,每年上百方的端砚进贡到开封,除了献给中央之外还要给各个朝廷大员单独送礼。每年因为开采端砚受伤的、致死的老百姓数不胜数,当地百姓苦端砚久矣。
楚王好细腰,宫娥多饿死,包拯来了,要刹住这股不正之风。他向朝廷上梳,陈述开采端砚给当地百姓带来的沉重负担,请求将端州每年进贡端砚数量由五十方降为十方。
奏疏上报上去,没过多久朝中传来仁宗诏书,准奏!
简直是天大的喜讯,端州百姓一下子减轻了负担,不仅如此,包拯还规定,今后开采端砚一律按照朝廷规定数量开采,十方就是十方,多一方也不采。
职场混迹多年,有时候扪心自问,如果是我面对多年的惯例,已经习惯沉重负担的下属和苛刻要求的上级,即使不合理不公平,我会提出抗议吗?
我不会,我会保护好自己,做好上传下达不招惹无妄之灾,可难道进士出身的包拯不懂得这些吗?包拯显然是懂的,但心系百姓的包拯根本不在乎朝中非议或是政治风险,这是一个真正伟大的灵魂。
治理端州三年民生大为改善,包拯再一次进京述职,这一次被朝廷任命为监察御史,做了一名谏官。
虽然担任了谏官,但包拯孝子、断案如神、大公无私的美名早已传遍北宋官场,仁宗本人也是包拯的粉丝,非常喜欢这位德才兼备的官员,把真假皇子案交给包拯,仁宗一百个放心。
包拯奉命办案,马上开投入到紧张的案情侦破工作中,经过大量的基层走访、查证相邻口供、寻找关键线索,终于把案情水落石出,冷青这个皇子是假的。
包拯调查发现,冷青母亲确实王氏确实曾在宫中侍奉过仁宗,龙凤肚兜是真的,也确实因宫中大火后被遣散出宫。出宫之后王氏嫁给了冷青父亲冷绪,在冷青出生前冷清父母已经生过一个女孩儿,也就是冷青的姐姐。且根据宫中起居注所记载,冷青姐弟俩生辰八字与王氏怀胎十月生产的日期对不上,不可能是皇嗣。
冷青父母后来先后病死,家道中落,他本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于是日子过得越来越困难,四处漂泊号称自己是皇子,无意间遇到和尚全大道。全大道本名高继安,年轻时因犯罪被判充军,后来假扮和尚依靠招摇撞骗结交权贵,遇见手持龙凤肚兜的冷青便心生一计,打算到开封干一票大的、,于是跟冷青计划好到开封找皇上认亲,如果骗过去了,那么两人一辈子荣华富贵甚至君临天下,一旦被识破,马上由冷青装疯卖傻以癫狂糊弄过去,避免被进一步审出破绽。
案情真相大白,冷青和全大道无从抵赖供认不讳,两人被依法处斩。
冷青伏诛,仁宗百感交集,虽说皇子流落民间这种事实在罕见,但万一是真的呢?汉武帝的戾太子伏诛多年之后还能从民间找到流落的皇嗣,仁宗太渴望这样的奇迹也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了。四十多岁的老皇帝膝下无子,于国于家都是重大的缺憾,仁宗虽贵为天子但天子也是人,也想要个和和美美的家。
从小与母亲骨肉分离,长大之后又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三个儿子先后夭折,纵使对家人有再多的爱也难以倾注,孤独的仁宗转身回到宫中,把这份爱给了张贵妃。
张贵妃父亲早年中进士之后死于任上,母亲含辛茹苦养育孩子终归无力抚养,张贵妃机缘巧合下进了皇宫被宫人抚养。小张贵妃非常聪明伶俐,从小擅长跳舞,进宫后逐渐长大愈发漂亮,跳舞又跳得好,引起了仁宗的注意。
史书记载张贵妃“善承迎”,长得漂亮跳舞跳的好会来事儿,父亲是进士说明这孩子出身也好,仁宗是喜欢得不得了,给张贵妃一顿升迁,到了皇佑年间,张贵妃终于升到了贵妃级别。
看过《甄嬛传》的亲们都知道,封建社会后宫里,贵妃已经是很高级别了,况且张贵妃还是得宠的贵妃,一时间风头无两。张贵妃有个亲伯父张尧佐,也是进士及第在外任职,当年张贵妃父亲病逝后母亲想要投奔伯父,结果张尧佐以路途遥远为借口拒绝张贵妃母女来投奔。张贵妃后来发达了想要提拔自己娘家人,思来想去也没什么至亲,只剩这一个伯父,那就给伯父提拔提拔吧。
面对不计前嫌的侄女,张尧佐简直大喜过望,于是在张贵妃的运作下,原本任开州(今重庆开州区)知州的张尧佐回到开封一路提拔,最后做到了三司使的职位。
三司使我们之前重点讲述过,位高权重关系重大,能力如果不是特别过硬就不可能胜任得了,而张尧佐同志靠着裙带关系居然升任做了三司使,实在是无法服众。处理完冒牌皇子后,谏官包拯向仁宗上梳,请求罢免张尧佐三司使之职。
包拯接连上梳,仁宗不胜其烦,这老包没完没了了,可又不能驳斥他,毕竟包拯上梳大公无私没一点儿毛病。终于在包拯的多次弹劾下,仁宗下诏罢免张尧佐三司使。
伯父被弹劾罢官,张贵妃心里自然是不好受,找到仁宗求情,既然没了实权,整个虚职享受享受荣华富贵总可以了吧。在张贵妃的游说下,仁宗同意授予张尧佐节度使和宣徽南院使的职务,享受个待遇安度晚年。
节度使早在宋初就已经成了虚职只享受待遇不领实权,宣徽院掌管祭祀、礼仪,分为南院北院,但常年来宣徽南院使和宣徽北院使也沦为虚职没什么实权。虽然都是虚职,但这两个虚职地位很高,在朝中一向只授予德高望重的大佬,而基于张尧佐这种攀亲攀上来的官员,根本不够格得到这样的虚职。
但是够不够格皇上说了算,仁宗答应了张贵妃,这事儿算是定了,毕竟天子一言驷马难追。
事情说定之后第二天仁宗上朝,张贵妃拉着仁宗的手一直走到宫门口还不忘提醒仁宗,官家不要忘了宣徽使,仁宗连连答应。走上大殿坐定,向群臣提起来给张尧佐授予节度使和宣徽使的事儿,意思是大家没意见咱就这么定了,没想到这话刚一说完包拯就第一个反对。
北宋的皇宫跟后来明清时候故宫那种不同,规模较小,尤其是平时上朝所在的垂拱殿,皇帝离臣子比较近,议事起来很方便。包拯这么一反对,开始了滔滔不绝陈述反对的理由,毕竟进士出身学富五车,包拯这一说起来再也说不完了,而且越说越激动,说到高潮口沫横飞,唾沫星子喷了仁宗一脸。
仁宗真是有苦说不出,我收回成命还不行吗?最终在包拯的建议下,只授予了张尧佐节度使的职务,没有授予他宣徽使。
退朝了,仁宗回到后宫,张贵妃赶紧上来问宣徽使任命有无下诏,仁宗这才想起被包拯喷了一脸的唾沫,用袖子擦了一把脸郁闷的回答张贵妃,宣徽使宣徽使,你就知道宣徽使,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吗?
张尧佐的好事儿被包拯搅黄了,可包拯对张尧佐并无个人恩怨,一切都是出于公心,弹劾完张尧佐之后,包拯又短暂的出任地方知州、开封府知府、嘉佑三年再次回到中央,担任谏官之首:御史中丞。
当了首席大谏官就要发挥谏官领导的作用,于是刚刚回到中央的御史中丞包拯上梳,提起了那个大家都心知肚明又长久以来都不太敢提的话题,劝谏仁宗立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