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裴邃来援(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wuxianliuxs.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薛子都与穆烈之间的恩怨,并非缘于个人,实乃河东薛氏与门阀穆氏的利益之争。

北魏都城平城正是位于河东,地处草原通向中原的交通要道。

立国之初,为巩固京畿重地,鲜卑贵族多分封于河东,穆氏亦是如此。

胡汉混居,势必在汉族与鲜卑族门阀之间产生摩擦。

利益就那么多,鲜卑人占多了,汉人自然便少了。

尤其是鲜卑人初来乍到,对汉家土地有着强烈的占有欲。

只因鲜卑人势大,汉人门阀不得不忍气吞声。

数代之后,汉人渐渐在北魏朝廷占有一席之地,矛盾亦随之初露端倪。

汉人势力的崛起,也是魏帝制定汉化国策的重要原因。

两族若长期水火不容,势必造成国内动荡。

对汉族施行恐怖镇压,行不行?

行。

早在十六国时期,匈奴人政权就是这么做的。

结果呢,十六国今何在?

冉魏国祚虽仅两年余,确是前车之鉴。

镇压不可取,便惟有融合。

强迫汉人移风易俗,效鲜卑人,可能会与镇压产生类似的结果。

后世清朝初年的剃发令,引发了多大的腥风血雨啊。

亦不可否认,屈于皇权,少数汉人会完全鲜卑化,多数汉人会有一定程度的鲜卑化。

但这个过程必定缓慢,同时酝酿着不可预知的风险。

明智的做法,是人口处于劣势的鲜卑人汉化,从而彻底赢得汉人的拥护。

须知鲜卑人打仗可以,种地、生产却须仰赖汉人。

没有汉人的拥护,辛勤的劳作,鲜卑人拿什么去挥霍?

魏帝是有远见的,他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

若不调和矛盾,尽早施行汉化国策,冲突在所难免。

最大的危机,将会在数代之后。

所以,魏帝一面倡导皇族、鲜卑门阀与汉族门阀联姻,一面欲南封思想顽固的鲜卑镇将。

此举是在凝聚鲜卑上层的共识,也是在为推行汉化国策铺路。

于薛子都而言,此举措来得太晚了,他已是梁将。

就其本心而论,他还是更倾向于汉家朝廷,即便北魏施行汉化国策。

穆烈的眼中,惟有“逃亡”南梁的宿敌薛子都,二将战得难解难分。

悍勇如杨彦超,遇上狂傲霸气的叶清玄,亦不敢稍有大意。

二将同样战得势均力敌,难以分出胜负。

当此之时,魏将与梁将战于一处,失去指挥的魏军丧失协作,一片散沙。

临阵冷静的萧绍瑜,敏锐把握战机,毅然率军扫荡魏军。

胯下黄骠马如电,掌中英华剑光寒。

君子剑法张弛有度,绽放豪情,刺翻魏军无数。

柳文菲与之并肩奋战,神女呼应君子,银甲与金甲交辉。

一对璧人,化身战地鸳鸯。

左卫军残部集结列阵,随征萧绍瑜。

与此同时,范雍也加紧了对魏军的扫荡。

东西对进的两支梁军,不断击碎着小股魏军的抵抗,使其无法合军而战,逐步蚕食之。

胜利已然属于梁军,魏军零零散散的抵抗无法扭转大势。

“射日枪!”

感受到战局的急转直下,杨彦超果断用出保命枪法,枪尖光华璀璨,专刺叶清玄二目。

猝不及防,叶清玄目不能睁,只好收敛攻势,银枪回防,暂避锋芒。

杨彦超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乘势策马突围。

薛子都的强悍,令穆烈渐渐清醒,暴躁渐渐消退。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