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wuxianliuxs.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那天晚上梁晓秀准备到波罗的海三国的行程,那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她希望芒格能陪同她前往,并给她讲解那里的情况。
芒格欣然同意,并给她讲了那里的情况。塔林港是爱沙尼亚最大的港口,与芬兰隔海相望,互通轮渡。赫尔辛基到塔林的距离很近,两地之间只隔着一个芬兰湾,不少芬兰人经常乘船跨海到塔林旅游。
在20世纪70年代,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还属于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三国位于波罗的海东岸、芬兰湾南岸,总面积17.4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99.30万人,其中俄罗斯族人为177万左右。
波罗的海三国的战略位置重要,与白俄罗斯、波兰、俄罗斯接壤,是东西方交往的天然通道。历史上,这三个国家多次被德国、瑞典等西方国家占领。苏联与德国1939年签署的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秘密协议,将波罗的海三国从德国占领区转为苏联势力范围。1940年6月,苏联出兵进驻波罗的海三国,随后将这三个国家以加盟共和国的名义正式并入苏联版图。
波罗的海三国民族是公元前4000年至2000年迁居到波罗的海沿岸的古代新时期居民的后裔。他们一部分从东方迁居到欧洲部分,原始渔猎民带来了芬兰语;另一部分来自南方维斯瓦河和第聂伯河流域,古代列托-立陶宛农牧部落在公元前2000年的初期向北迁移。
立陶宛人在13世纪时处在封建时代,此时形成部族,这些部族主要是散居在涅瓦河流域的几个血缘相近的波罗的海部族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直到19世纪下半叶,立陶宛人才完成了资产阶级民族形成过程。
拉脱维亚人作为部族是在15-16世纪由波罗的海本地的一些部落,如库尔什人、泽姆加尔人、谢尔人、拉脱加尔人形成的。这些部落在5-6世纪时向北推进并逐渐同化了操芬兰语的立维部落以及一部分南方爱沙蒂人。这些部落在反对12世纪末日耳曼骑士入侵波罗的海沿岸的共同斗争中联合起来。拉脱维亚资产阶级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
爱沙尼亚人是古代波罗的海沿岸芬兰部落的后裔。如拉脱维亚人一样,在反对日尔曼骑士和瑞典人的斗争中形成一个统一的部族。爱沙尼亚的资产阶级形成于19世纪末。
波罗的海沿岸狭窄地带属海洋性气候,内地为大陆性气候。大部分地区8月份降雨量最多,沿海地带10-12月降水量最多。沼泽区有大量的泥炭。森林和草地均占土地面积的1四分之一。有3个天然植被区:滨海沙丘区以松树居多;东部岗丘区多云杉;中部有大气橡树林。沼泽地区和湿地约占总土地面积的7%。矿物资源匮乏,主要有硫酸监、石膏、泥炭、少量铁矿石和磷灰石,沿海地区还有少量的石油。
波罗的海三国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加盟共和国,许多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居前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前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前苏联为三国制定了“劳动分工”生产制度,即每个国家分工不同,生产的产品也不同。
立陶宛经济发展的重点为工业。主要工业部门有机械、造船、电子仪表、电机、无线电器材、化工、水泥和渔类加工工业。
拉脱维亚则被确定为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及轻工业、食品工业和乳肉用畜牧业。爱沙尼亚的“劳动分工”原则同立陶宛和拉脱维亚一样,以工业为主。主要生产部门和产品有:机械制造业和金属加工工业,生产石油加工设备、农具、采矿机械、天然气管道和挖掘机,专用科学仪器和电器设备。在油页岩加工基础上,建立起化学工业,生产苯、粘合剂、合成树脂、甲醛和洗涤剂等。木材加工是爱沙尼亚最早的工业部门之一,产品主要有纸、纸浆、胶合板和家具等。
芒格的介绍很详细,几乎把三国的主要特征都讲了一遍。
第二天,她们在赫尔辛基乘船前往塔林。梁晓秀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想考察一下那里的餐饮市场,看看是否能开中餐馆。她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听芒格介绍爱沙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