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wuxianliuxs.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百知子和詹琪一路之上谈谈讲讲,倒也不觉寂寞,仅只惦念武当山被冷月轩围攻之境况,是以心下俱是忐忑不安。直至十堰地界,以二人料想,此间必已是风起云涌,诸路豪杰聚会于此,大有与冷月轩决一生死之势。谁料,沿途之上虽遇得三三两两江湖人,却亦是名不见经传之辈。叔侄二人不由疑惑丛生。
这武当山乃是道教四大名山之一,若论道教确是传自黄帝的本土宗教。相传自盘古开天辟地始既有道教衍生,其创始之祖乃是鸿钧老祖,此老与盘古同时而生,亦有说法言道此鸿钧老祖既是盘古,只缘多神论宗教系统传承不一,名号亦是各有出入。鸿钧老祖创立道教之后,直到黄帝祭祀天帝,铸铜鼎,方是将道教传至人间,殷商时期道教建祖庭于龙虎山,春秋时期老子李耳总先期著论,融典籍钧册,著写德道经,方是开创了道教教义总集。
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焚书坑儒,焚毁了德道经,后世于汉代张道陵创始五斗米教,传承道教教义,然于教义传写之时误将德道经抄作道德经,是以后世均已道德经称之。至隋唐一代,道教开始兴旺发达,只缘隋朝以道教治国,唐代更是尊奉老子作为自家祖先,高祖李渊亦是以道教皇帝自尊。直至今日,道教乃是唯一本土宗教。
道教以德道经为圭臬,其间智慧更是广博深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者万物之母也,道者万物之始也,此乃道家核心之观世界之法。只言可以言说之道不是道,可以言说之名亦不是名。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分六十四爻。太极者即为道,两仪乃是阴阳,三宝乃是精气神,四象乃是朱雀玄武青龙白虎,五行乃是金木水火土,八卦乃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后世传承之中,将这道教之说竟是与那堪舆之学相互参详。将八卦复又生发出暗八卦,乃是休生商杜景死惊开,以此与五行天干相配,乃是东方甲乙木。西方壬癸水,南方丙丁火,北方庚辛金,中央戊己土。以此之说竟是暗合辩证之法,世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此乃辩证之道,世间之人只知道美貌,却不理会只有有不美貌才会彰显出美貌。
道教教义之世俗化亦是其来有自。只缘开创道教之后,其教义较之东汉传入之佛教自是深奥难明,是以道教一直以来既是士大夫专属之宗教。普通百姓无从知晓其中深意。然隋代作为道教之转折时期,开始注重向平民传递,其起始既是树立三清雕像,令百姓膜拜。三清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太清太上老君。建庙立像之时,亦是将炼丹药之学发扬光大。
这武当山既是当年张道陵创立五斗米教之时所建之道观。直至三国两晋之时,世道混乱,民不聊生,这武当山之上只为保守祖宗基业,方是开始自道家典籍中参悟习学武艺之道,此后直至有唐一代,方是以武当派为名,开宗立派。
武当山所属十堰,乃是古湖州地界,多山多水,山不高险,林木葱茏,水路纵横,交错盘桓,亦属人杰地灵之所在。百知子和詹琪进得十堰,并未急于登上武当山,只缘一路之上并未见的江湖人聚众前往,是以亦是不愿唐突行事。
叔侄二人寻得一家店房,简单用过午餐,即刻使出东穷帮召唤信使之法,片刻之后,即有一名破衣罗索之中年男子于店房门前乞讨,“行好之人,施舍些吃喝吧。”此人于店门之前,距离叔侄二人所居房间三层院落,音声竟能传入百知子和詹琪耳中,二人对视之下,心下已是知晓这呼喝之人必是深具内力方可如此。
百知子和詹琪遂即行至店门之外,见此人一身破衣,确是东穷帮帮众之典型衣着。此人见到叔侄二人并不答言,转身向城外行去。二人自是于后跟随。
直行至一座庙堂之中,庙门之处高悬匾额,上书杜牧行止。詹琪突的忆及青箱杂记曾记有杜牧与湖州一段故事。这杜牧乃是唐代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为官黄州之时,曾与湖州刺史关系莫逆,是以时常往来。杜牧好饮,湖州刺史自是殷勤款待。一日,二人泛舟湖上,夕阳西下,焦红漫天。杜牧不由叹道,美则美矣,未尽善尔。湖州刺史自是询问有何差强人意之事。杜牧只道景致甚妙,然无美人相伴,是为缺憾。湖州刺史听言只得莞尔一笑,未便作答。直至停舟登岸,岸边一中年妇人手拉一女孩,年约十余岁,杜牧竟是惊为天人,遂即上前向妇人提亲,那妇人自是惊得呆若木鸡。
杜牧只道自己十年之内到湖州来做刺史,约定十年之期迎娶天人,若十年之后自己未得湖州刺史之位,即听其自便,不做耽延。此后十年之间,杜牧多次向皇帝上书,只言自己兄长身居湖州,病势缠绵,需要自己照拂。皇帝自是不以其言为务,直至十三年之后,杜牧方是做得湖州刺史,迟延三年,杜牧亦是一线希冀,寻得当年那妇人之家,方知此人亦是信人,只待十年期满,方才将女儿嫁出,出嫁之时亦是二十一岁,如今亦是有儿有女。杜牧无奈之下,只得赋诗一首,“欲去寻春去罗迟,不需惆怅怨芳时。狂风荡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以抒胸中惆怅情怀。然杜牧于湖州确是为政清廉,断案如神,是以后世立庙缅怀。
百知子和詹琪进入庙内,见中年男子立于杜牧塑像之前,眼见二人进庙,遂即双手抱拳一揖到地,貌似执礼甚恭。百知子和詹琪亦是以礼相还,三人对面而立,于庙内东侧轻声交谈。